|
噹舖老板俗稱“老伙計”或“東傢”,一般不直接出面經營,而是委托可信賴的經理主其事,俗稱“掌櫃”。根据資本經營規模的大小,同時也設有“二掌櫃”“三掌櫃”等。這些人一般都熟悉業務,尤其是鑒定被噹物的價值時有獨到之處,對於文物字畫、金銀玉器、各種首飾的鑒別有著專業知識及經驗。先生專筦開票(噹票),掌櫃和物主討價還價後要寫噹票,噹票是交易的憑証,它有一定的規格式樣,是木版印制的,約有32開紙版面大小,上面寫著來噹者的姓名、住址、噹物名稱、編號、計息率及贖噹期限等項目。票頭同樣有“兵器不噹”“裕國便民”字樣,並加蓋圖章。所填寫的字體一般都是奇特怪異的草書,一般人不認識,這實際上就是噹舖的暗號,以供噹舖鑒別真偽,謹防假冒。噹舖主要收噹民間的各式冬夏服裝、生活用品、首飾文物、生熟銅鐵器具以及生產工具等,如果噹票遺失,即速報噹舖掛失,叫“打失票”。(作者:陳邦彥)
西寧噹舖業之興起,大約從清代中期才開始,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,到1928年開始逐漸衰落,前後經歷了一百多年。
由於西寧地處偏遠,經濟文化相對落後,其間商業及金融業的發展多由善於經營的山陝幫商人壟斷。早在清嘉慶初年,城北區朝陽村有山西商人董掌櫃開設噹舖一處,經營時間較長,一直到光緒年間歇業,該噹舖舊院如今還在,人們將舊址院子仍稱為“噹舖院”。光緒年間又先後在官丼街(今民主街)和倉門街各開設噹舖一處,至光緒後期均先後歇業了。据我所知,自民國初年起西寧噹舖業正處於全盛時期,噹時開設在西寧的噹舖大緻有以下五傢:第一傢,北大街的統心噹,山西商人經營;第二傢,大十字的慶盛噹;第三傢,西大街的益恆噹,為山陝商人合營;第四傢,南大街的益盛噹,是西寧益盛豐商號的分號,由山西商人經營;第五傢,莫傢街的世誠噹,山西人經營。上述噹舖在民國十七年左右先後歇業。他們的資本雄厚,皆在銀幣萬元上下。
西寧的噹舖業是由外地發展而來的,其經營方式與外地大同小異。噹舖一般是三間門面,門口有“某某噹舖”字樣,櫃台上面的牌子上寫一個二呎見方楷書的“噹”字,四角並寫有“兵器不噹”“裕國便民”八個十分醒目的大字。第一道是大門,其次是舖堂,再往裏是櫃台,櫃台很高,有二公呎左右,台上裝有木柵欄,四壁很少開窗,主要為了防盜。因此,氣氛比較森嚴。後院為倉庫,所有被噹的東西分其貴賤大小,分類編號,由專人保筦,嚴禁外人入內。 |
|